首页 >> 职场知识>> 职场资讯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北大教授分析大学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

类别:职场资讯  时间:2023-12-09   已浏览: 1764 次
 “我曾经对一切满怀希望……但是现在却如此绝望,如此愤怒,如此无力。”

    这段话出自一名自称武汉大学毕业生的网络日志。短短几天,这篇日志就在网上受到高度关注,一些大学生网友认为,日志写出了自己的心声。

    为什么这么多高学历青年感到“无力”?我们社会应为此做些什么?带着这些疑问,中国青年报记者近日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静进行了专访。

    部分高学历青年感到不满,是因为结构性失位问题 

    中国青年报: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现实感到无力,原因是什么?与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有关系吗?

    张静:收入差距只是造成部分人不满的原因之一,但它解释不了问题的全部。例如,有的国家收入差距不小,但社会依然稳定。所以,在分析高学历青年群体的不满和无力感时,需要注意更深层的结构性因素。

    中国青年报:“结构性因素”具体指什么呢?

    张静:具体含义就是部分高学历青年,在现实中遇到了结构性失位问题。

    在一些长期稳定的社会中,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旦考入大学,他未来的收入如何,能进入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等后续发展路径,都能基本确定。这种能看到未来的确定性,我们称作预期稳定和未来结构进位的吻合,在宏观上维持着社会稳定。

    但现在的情况是,很多高学历青年毕业后,在社会中的实际遭遇和原先对自己身份、收入、职业等方面的预期之间,出现了不小的差距,不确定性增加。

    一些大学生曾寄希望于通过上大学改变社会身份,但拿到文凭后却发现,自己还是落入了体力劳动阶层,而这正是他们竭力要避免的结果。

    这种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,使不少年轻人感到事业前景不明朗,因而产生焦虑和不满。

    中国青年报:为什么您确信这一点?

    张静:很多已有的数据都从侧面印证了这个问题的存在,我们也可以从四处蔓延的事业焦虑气氛中观察出来。

    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0年3月对2307名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,关于最愿意去就业的单位,43.1%的受访者选择国有企业;关于最愿意去就业的地区,47.9%的受访者选择省会城市;关于自己的职业目标,45.9%的受访者选择领导者或者管理者。可见,不少高学历青年群体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都有很高预期。 

    其他机构对大学生的调查还发现,过去几年大学生就业有两个明显趋势:一是就业单位越来越基层;二是就业城市越来越向非中心城市转移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与对未来的高期望,形成了强烈反差。

    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会从根本上加剧就业难

    中国青年报: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部分高学历青年的结构性失位问题?

    张静:从长远来看,文凭教育理念、社会结构变迁都可能加速上述现象发生。但就近期而言,这个问题与教育政策有关。前几年大学扩招,我们培养出了很多高学历者。当然,扩招能让更多年轻人享受高等教育,这也是社会发展趋势,但教育产出需要和社会结构相吻合,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。

    大学专业结构的变化明显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,大学专业设置常年无法对社会需求作出反应,就是不正常。

    从教育部发布的常规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,高校文科专业的就业率与高校内部专业结构之间,相关性非常低。就业率很低的专业没有及时缩招或调整,反而存在继续扩招的现象。

    以师范专业为例,2005年到2008年本科就业率较低的文学专业,2008年入学的在校生比例仍然排在各专业的第一位。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,从根本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。

    另外,能给人安身立命之技能的初中级职业教育,发展非常欠缺。我们系里曾有一个博士后,是新疆一家企业的主管。他告诉我,想到他们那里去工作的大学生、研究生不少,但他们企业不需要,而迫切需要的技工却很难找到。

    可见,我们的高等教育产出很多,但“产品”不对路,培养的许多人才在现实中没有市场。这就从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。

    中国青年报:这很正常啊。大家辛辛苦苦读了大学,毕业后却只能做技工,肯定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。

    张静:这和教育过于追求文凭,轻视技能培养的传统有关。这一点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。

    我们有很强的“文凭社会”文化。在人们的传统认识里,文凭是一个人职业、阶层、社会地位的最主要标志。普通人可以通过拿到高文凭来改变自己的未来。这种改变,不仅仅是指经济收入上的提高,还包括身份认同、职业准入、政策特权和社会声望等多个方面。

    社会发展到今天,“文凭社会”的文化传统对当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,丝毫没有减弱。大家普遍认为,上了大学,拿到了较高的文凭,就应该对应地进入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阶层,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,摆脱基层社会。 

    所以,大学生一旦没有“正常”就业,而是去卖猪肉,做掏粪工,或下乡务农,都会成为新闻。人们从心里认为,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,正常的职业就不应该是这样。

    精英教育不能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,技能教育应获得更大规模发展

    中国青年报:高学历青年群体的结构性失位问题,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?

    张静:直接后果,就是加剧身份焦虑,并转化为潜在的群体性不满。每个年轻人都关心自己的未来发展,关心自己能进入哪个社会阶层,有什么样的晋升渠道,过什么样的生活。试想,如果有这样一批年轻人——他们受过高等教育,获得了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高预期,但现实处境却与预期相差十万八千里,他们能不焦虑吗?

    高学历青年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力,比农民工、下岗工人等群体都要大。这一群体受教育程度高,权利意识强,有表达不满的能力与欲望。而且,高学历青年几乎人人都熟悉电脑,他们表达不满的方式更现代化,平台更开放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他们拥有的社会网络比农民工、下岗工人等群体更广阔。在上大学时,他们会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。毕业后,他们的校友散布在各行各业,数量巨大,相互间的联系也会继续保持。

    中国青年报:在您看来,我们应如何解决高学历青年群体的结构性失位问题?

    张静:这一任务很艰巨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 

    首先,高学历青年群体的就业心理与未来预期,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动不断调整。由于影响年轻人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是“文凭社会”这一文化传统,其转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。

    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马上采取行动。大学教育应有长远布局,逐渐改变追求文凭的传统惯性,对社会需求要反应灵敏。

    其次,教育政策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方向,需根据新的形势作出调整,研究建立分类培养体系。教育有两项看似矛盾的职能:一方面,通过加速社会流动达到平等;另一方面,又对身份地位进行社会分流。

    我们不应回避这一事实,还要充分利用它的不同功效。

    一方面,应该为所有人开放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。另一方面,教育产出量应有所区别。在全面提高社会教育水平的战略中,应让精英教育内容精深、培养时间长、人数少量化,技能和知识教育内容应实用、学制较短、人数普及化。 

    对于精英教育,应保护学生的潜力和兴趣,尊重其自主选择,不能将它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。对于技能教育,可以广泛引进民资、外资,利用各种资源,提升技能教育的规模与水平,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。

    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之间,应建立有效的联系与共变机制,推动那些没有社会需求、亦非精英教育的专业转型,让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对应起来,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。

    中国青年报:船大难掉头。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要做出上述改变有一定难度吧?

    张静:难度确实不小,因为触及利益和体制。比如大学不愿减少招生规模,不愿取消没有社会需求的专业。

    这是因为,长期以来,教育部门按学生人头数给大学划拨经费,减招就意味着经费减少,教师职称晋升乃至饭碗也会受到影响。而且,大学越是扩招,专业越是齐全,机构越是大而全,在现有体制中的地位就越高,甚至在排行榜上的位置就越靠前。


相关文章阅读

1、伦理道德专业论文:社会开放与伦理抉择模式的转换—以广东为例的观察与分析 广东的改革开放试验 ,走在全国的前列。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。改革开放引起的社会变化也是全局性的。以此为背景 ,把我们观察和分析的视野聚焦于伦理抉择模式转换的问题上 ,可以以小见大 ,认识改革开放推动着的

2、跳蚤族 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 在Office里活跃着这么一群特殊的人,他们不讲究跳槽中的“金九银十”规律,也不参考什么“淡季旺季”的因素,工作想换就换,说走就走。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,56.1%的人士第一份工作不满一年,能在第一

3、剩时代,女人们对男人们的禁忌有多少了解 新时代,新风尚。剩时代逼近人们的生活,“剩男”、“剩女”人数日渐增多,这是一个全民征婚的时代,一个爱情缺失的时代,一个茶余饭后的时代,在这个“剩时代”,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,因为这也是人生的另一发展阶段

4、请不要轻易否决自己,只因我们都不是天才 我姑姑的小女儿,我的小表妹,大学里学的专业是经济管理,她的职业梦想却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师。 会计师和所学的专业有出入,她必须在保持专业课程成绩优秀的情况下分心学习会计学;另外,为了巩固所学,实践很重

5、受追捧的创业风向标 格子铺 在甘肃兰州,如今流行的小小“格子铺”,是不少白领和在校学生的“迷你商铺”,不仅能放置个性、多样的商品,也承载着他们的创业梦想。格子战线已然从兰州繁华路段的商业街延伸到了郊区的大学城。   记者日前

6、电子学专业论文:10kV开关柜、环网柜引进中有关绝缘方面的几个问题 摘 要 根据广州电力工业局近年使用进口10 kV开关柜、环网柜的情况,总结了在进口这类设备时,应根据具体情况提高对其绝缘水平的要求,注意环网的绝缘薄弱环节及SF6开关电器在零表压下的性能等几条有关

7、准大学生走出考场后的忙碌 伴随着高考结束,考生们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轻松、最漫长的一个暑假。许多学生冲出考场后,直接奔向了游戏厅、KTV或者森林、海滩。然而,在唐山,有这样一些学生,连填报高考志愿的日期都没到,他们就开始

8、创业路上 女性也顶半边天 近几年来,涟水县一大批妇女走向创业前沿,在创业中成长,在创业中进步,在创业中发展,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风采。   下岗女工让黄土变成金   王卫芳,40岁,江苏万里行农资有限公司、上善果业有限公

9、“蚁族”终于有了落脚之处 每年一届的大学毕业生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后备力量,但高昂的房价让刚刚毕业的他们在城市难以立足,这对于他们是件痛苦的事情,更不利于这个城市的持续发展。部分政协委员建议,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建设解困

10、宁波毕业生务农人数居全省第一 昨天一早,在奉化市裘村镇横江湿地南侧的一个石斑鱼养殖基地里,叶应钢像往常一样忙着检测养殖海水的质量和石斑鱼的健康状况。2008年从浙江海洋学院毕业后,老家在杭州的他就来到宁波农村工作。叶应钢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