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各种电视相亲节目风靡全国,眼下,这股“相亲风”也刮进了大学校园,各地频现校园版“非诚勿扰”、“我们约会吧”、“爱情连连看”,对此专家提醒——大学生莫为“练爱”而恋爱。
恋爱,如今在大学校园已不是件稀奇事。据2010年百度最新调查数据显示,约92%的学生认为大学里恋爱很正常,80%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浪漫的。其中89.5%的男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“是一种遗憾”,68.5%的女生认为“略感遗憾”。
大学谈恋爱未必是一件坏事
成都理工大学大三学生李健说:“上大学不谈恋爱在大学校园里被视为落伍。实际上我们班不少同学早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出手,争抢先机。”他透露,他所在的班级至少有60%的同学曾谈过恋爱,或在谈恋爱,或正在追求异性。
面对大学里越来越多的学生谈恋爱的现象,著名学者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重庆作讲座时说:“我鼓励学生们谈恋爱,好好地谈恋爱。”于丹认为好好谈恋爱,能让大学生在恋爱中好好学习人际交往。
于丹提出的“好好谈恋爱”是有价值的启迪。大学生活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最重要的一个阶段,尤其正值大学生进入恋爱阶段,对大学生的思想、情绪、精神状态影响甚大。“可以说,会不会谈恋爱、怎样谈恋爱,对大学生增长才干、提高心理承受力都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。”西南石油大学心理健康中心教授周章毅说。
而近来大量家长的态度也成了大学生谈恋爱的推动力。有的家长从大一就鼓励孩子谈恋爱,认为孩子长大了,生理、心理都趋于成熟了,积极地恋爱应该不会影响学习。
学生家长陈宏伟就很鼓励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里谈恋爱,甚至还每月给孩子划拨了谈恋爱经费。对此,他说:“我鼓励孩子大学期间交朋友,毕竟工作后社交圈子窄又没时间,趁着大学优秀的同龄人多,先解决人生大事也放心些。”
“爱情是一把双刃剑,关键是如何用好。它可以成为我们奋发学习的动力,从这个角度来说,在大学里谈恋爱也未必是一件坏事。”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大四学生陈婷婷说。
谈恋爱不能忘了学习
自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,教育部门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政策,经历了由明文禁止到“不提倡,不反对”的转变,这也成为大学生恋爱现象普遍的重要背景。
张磊是某高校200多个学生的辅导员,基本上每天都有同学打来电话倾诉爱情苦恼。“对于大学生的恋爱,我并不持反对态度,因为这是他们追求生活的一项权利。”他说。
但张磊同时提醒同学们谈恋爱不能忘了学习。“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权衡学业与爱情的关系,学业毕竟是大学的主题,千万不可陷入爱情不能自拔。整天卿卿我我,时间一长,不仅影响双方的感情,更荒废了学业。这样顾不到此又失了彼,浪费时间,更浪费青春,实在是划不来。”
张娟和她的男朋友都是学生干部,两人是通过“工作”相识相爱的,“虽然我们平时都很忙,但我们还是会经常在一起上自习,相互鼓励,现在我们正为考同一所高校的研究生而共同努力。”张娟说。
西南石油大学2011届优秀毕业生宋海华与女友交往一年多了,他坦言,这个优秀毕业生是谈恋爱谈出来的。“教室是我和女友谈恋爱约会的场所,每天我们都会一起去自习,我很高兴在我们交往的这段时间里,我们都没有因为恋爱而耽误学习,现在我的工作也签在了成都,而她也从专业十几名进步到第一名。”
宋海华说,不能为了谈恋爱放弃自己的使命,要想使爱情长久,就要不断创造可以供其生长的土壤。
谈恋爱须谨慎
据周章毅介绍,在他接待情感求助的学生中,咨询比较多的问题就是“我和他(她)真的合适吗?”对于这个问题,周章毅总是告诉他们,爱情向来青睐有心理准备的人,真爱是谈恋爱的前提条件,而身临其境用心地“谈”出来的爱才是属于自己的爱。
“同学们都说‘大四’是爱情的一个坎,你必须在爱情或者发展中选择,我觉得真正的爱和这一切都没有关系。我相信,在爱情的世界里,坎只有一个,那就是已经不想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了。”2009届毕业生帅庆庆说。
周章毅表示,恋爱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不能忽视了经济、文化背景、个性等因素,但是共同的理想、共同的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,因此,谈恋爱一定要谨慎,不能轻率。
今年即将踏出校园的李华初恋发生在大一,但这份感情却只维持了一年。李华坦承,刚开始的时候两人只是彼此有好感,并没有考虑很多就谈恋爱。李华感慨地说:“经过这段感情让我明白,爱情并不简单,不仅需要一腔热情,更需要两颗相互理解与包容的心。当爱靠近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清楚再作决定,千万不要因为孤独寂寞而‘饥不择食’,这样不仅伤害了他人,更伤害了自己。”
央视著名主持人李佳明在与西南石油大学的同学们交流“大学生如何恋爱”时,一连说了3个“别”:别对不起父母,别伤害对方,别影响自己。李佳明认为,谈恋爱不能跟风,不可盲从,必须冷静判断、真诚投入,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城堡。
莫为“练爱”而恋爱
随着时代的变化,人们对待爱情的方式也有一些变化。比如,上个世纪,恋爱是一件很让人觉得害羞的事情,就像《山楂树之恋》里描述的一样。而如今,大学生的恋爱已不像过去那样遮遮掩掩,他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,这也是校园里相亲节目盛行的原因之一。
对当前校园“相亲风”,有不少家长担心,学生会不会沉迷于爱情,把校园变成了“练爱场”。
目前,在各大学校园里举办的相亲活动,绝大多数只注重于操作层面上的的经验传授,娱乐性较强,甚至有些学校举办的活动严重误导学生的爱情观。
在重庆某高校举行的相亲活动中,有些大学生仅是为了获得活动主办方奖励的两张重庆旅游情侣门票,“默契地”凑合在一起。还有两名正在读大一的学生,在配对成功后当场表示之后不再联络。
有社会学人士分析说,大学校园如果成为“练爱场”,无疑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误导。爱情是人们心底的一种自发的情感,恋爱并不是一种纯技术的活动,不是靠理论和技术的捣鼓所能实现的。
在一些大学生看来,恋爱只是用作“爱的初体验”或“充实大学生活”,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。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地度过每一天,于是有“不求天长地久,只求曾经拥有”的恋爱心态也就是很自然的事,所以“毕业那天一起分手”也成为一种自然现象。
目前,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,并开始重视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。今年4月,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北京高校《大学生心理健康》课程教学大纲(征求意见稿),首次将“幸福从学会恋爱开始”这样的字眼纳入当地高校心理课程中,这也就意味着,“恋爱”作为一门必修学项走进了学生课堂,甚至享有和“专业课”等同的待遇。
诚然,大学生们早就对“恋爱”这个字眼并不陌生,出双入对的恋人身影早已成为高校林阴道上俯拾可见的风景,但将“恋爱”这一私密行为开诚布公地用“课程”的方式来传授,却实属罕见。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一阵哗然,有人赞成有人反对。
看得出,教育主管部门对当前大学生恋爱十分关注,但如果“恋爱课”演变成只注重实践层面上的经验传授,而没有把培养学生正确的恋爱观、提升大学生个人道德素养作为课程重点的话,那么恋爱课只是大学相亲节目的另一种形式而已,是“练爱”场的另一块阵地而已。
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恒久的话题,人们总是憧憬着美好的爱情,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。我们赞美爱情,期待爱情,也要善待爱情,不要让爱情因为世俗的操纵变得廉价。在完成好学业的基础上,如果遇到值得去爱的那个他或她,那就好好把握。如果还没有遇到,那就把心思放在完善自己上来,否则,弄不好就会竹篮打水了。
相关文章阅读
1、8成大学生能够理性面对收入过低的事实
记者从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、宇辉人力资源市场、蜀都英汇人力资源市场、成都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了解到,根据对节后技工的薪酬统计,部分紧缺技工岗位月薪已超过刚毕业普通大学生1000~2500元的标准。
2、校园恋爱:大学生莫为“练爱”而恋爱
随着各种电视相亲节目风靡全国,眼下,这股“相亲风”也刮进了大学校园,各地频现校园版“非诚勿扰”、“我们约会吧”、“爱情连连看”,对此专家提醒——大学生莫为“练爱”而恋爱。 恋爱,如今在大学校
3、应届毕业生如何迎向职场困难
任何的大学生毕业后首先面对的就是走上社会的问题,而职业的抉择则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发展。在从“学校”到“职场”的转变过程中,总是会遇到一些无法想像到的困难和压力。 正确调试自己以应对未知的困难,是
4、大学生创业从农庄主做起
日前,稽东镇占岙村一家叫月华坪的农庄正式开业。与别的农庄不同,这家农庄的主人叫祝俊晶,是一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。此前,祝俊晶辞去了在杭州的工作,回到家乡从事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。 昨日下午,
5、如何来赏析一份好的求职信范例
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求职信,无非是要执行以下两个功能: (1)要推销自己适合所申请职位的优点。如果你看上去似乎有不足之处,必须在求职信中加以弥补; (2)要展示自己对职位的理解。表达自己对职位
6、大学生网上晒趣“段子” 成高校另类宣传
14日,山西高考本科院校的志愿报考已接近尾声。不少网站论坛日前纷纷出现大学生为自家高校“晒”出的有趣“段子”,成为高校招新的另类宣传。 在某网页中,有一段这样描述厦门大学的文字,“她是98
7、在简历中体现薪资的技巧
据CHR可锐职业顾问调研中心的数据显示,67%的职业人在跳槽过程中,在简历中对自己的职责描述不清,没有表现出自己实现企业价值的能力,由此丧失了本该得到的20%的薪资。 在简历中如何能够最具
8、创业故事:中餐王子是如何白手起家的
对西班牙巴塞罗那中国餐饮业来说,徐乙兵是个佼佼者。他的“神州”饭店是中餐业界公认的生意最好的饭店之一。2003年,遭受“非典”风暴打击,西班牙中国餐饮业一度陷入了困境,但是,“神州”岿然不动,
9、代开发票严令禁止 违者罚款
近年来,制作、兜售、使用假发票的现象比较严重。对此,新修改的发票管理办法根据新情况增加规定,明确要求禁止非法代开发票。
简化发票领购程序
办法规定:禁止非法代开发票;不得介绍他人转让发
10、姬十三:腾讯微博将成为创业企业平台
“不管是11年的生物学历程、还是创办松鼠会与果壳网、还是搞果壳时间线下项目,我一直是在科学传播这条线上探索前行。”果壳网CEO、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姬十三今天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如此表示。
在面对腾讯